Catering

一、宴会的改革

近代中国宴会的面貌在悄然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西菜、西点的传入使得西式宴会形式在沿海地区逐步确立,部分西式茶点和食礼也开始在中国宴会中渗透。同时,封建知识分子中有识之士发现了中国宴会的一些弊端,并呼吁进行改革。例如,清朝的袁枚认为宴会改革应以突出地方风味为重点。此外,清末的留学生回国后,从卫生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出了改良的宴会模式,受到了社会的欢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许多超级大宴逐渐消失,人们需要新的宴会形式来替代。

宴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93年,全国政协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改革现行宴会模式"的方案,江泽民主席为此作出指示:"赞成改革,无论如何下决心移风易俗"。同年12月,中国烹协在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闭幕会上联合倡议"宴会要改革"。1994年4月,中国美食营养委员会、中国食品杂志社等单位在北京友谊宾馆联合举办了"首届筵席改革研讨会"。这些举措促进了宴会革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加大了宴会改革的力度,加快了宴会改革的进程。

宴会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和礼仪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感情、信息交流和公共关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宴会这种社会交往方式不应该禁止,但也不能仅仅依靠发文和规定来克服现存的宴会弊端。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寻找综合对策,推进一场深刻的移风易俗的变革。

为了推进宴会改革,首先需要更新人们的宴会观念。宴会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增进宾主之间的了解和情谊,而不应仅仅是吃喝。我们需要树立起顺应时代潮流的文明的新宴会观,将宴会视为一种公共关系行为,通过共同进餐形成的轻松环境和亲切氛围进行交流洽谈,表达彼此的尊重和礼待。这种现代的文明宴会观要求我们在食品数量、花样品种和宴会时间上进行改革,提倡食品适量、品种适可、时间适当。此外,还需要改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贵珍稀"的饮食价值观,树立科学、营养、卫生、文明的饮食价值观,改革现行宴会的饮食结构,使其更加健康和合理。

其次,需要向全社会普及营养与饮食科学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营养价值将成为衡量宴会食品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缺乏专职营养师,广大民众对营养科学知识知之甚少,餐饮界的厨师们虽然有精湛的烹饪技艺,但缺乏营养科学知识或不重视其应用。因此,必须大力向全社会普及营养与饮食科学知识,使人们真正从道理上认识到宴会的弊端,从而接受并参与宴会的改革。

此外,餐饮企业作为举办宴会的主要阵地,其对宴会改革的态度将决定宴会改革的成败。然而,我国餐饮业的管理人员和厨师们的宴会观、饮食价值观和宴会的设计制作大都是传统的,这不仅导致了宴会的诸多弊端,也成为推行宴会改革的阻力。因此,迫切需要在我国餐饮行业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使他们掌握现代营养与饮食科学知识,认识到实行宴会改革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广大消费者的迫切愿望。

宴会改革的措施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氛围、不同职业和不同食俗习惯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法。对于三星级以上的饭店,应提倡少而精的菜品,注重环境的优雅、良好的服务和菜肴的质量,吸收国外宴会的精华,但必须体现中国烹饪的特色。对于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应大力宣传宴会改革的必要性,注重营养配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各旅游、商业系统的宾馆、饭店,应积极响应关于宴会改革的倡议,加快宴会改革的进程。

最后,宴会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推动,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重视。宴会改革虽然是"吃"的小事,但要真正将其推向全社会并非易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倡导非常重要,应将宴会改革看作是社会改革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在国宴和各级政府的宴会活动中率先进行改革。通过舆论媒体予以报道,带动全国的宴会改革。

总之,宴会改革应遵循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民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科学地指导与调整食物消费,切实保证营养卫生,注重实际效益的原则。改革后的宴会应是多种档次经营,质价相符,更加富有营养,更加文明卫生,更能适应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客服微信

WeChat Customer

  • 冷餐会客服微信
  • 茶歇客服微信
地址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乙28号

邮箱

邮箱:

40522512@qq.com
电话

电话:

13910434859